English

为群众文化喝彩

——艺术节上江苏群众文化巡礼
2000-10-04 来源: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华卫列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我有话说

十月的江苏从南到北,处处鲜花、处处歌舞;剧场内掌声一浪高过一浪,剧场外欢庆的锣鼓响彻云天;艺术节的舞台一直从剧场延伸到广场,又从广场进入居民社区;无论是艺术家还是业余演员,甚至就是街坊的老大妈、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,都合着音乐的节拍,愉快地跳着、灿烂地笑着……

艺术为人民而繁荣,人民热爱繁荣的艺术。这是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最为动人的画卷。

在艺术节上,与专业艺术院团争奇斗艳的还有江苏一支庞大的群众文化队伍。

《群星璀璨——全国群众文艺专场演出》、《春到农家——江苏地方小戏集锦》、《花开新世纪——江苏少儿文艺专场》等属于舞台节目的群众文化专场演出,从主会场南京到分会场苏州、无锡、常州、扬州,总共有20台左右。

展览馆内,有《江苏群众美术书法摄影大赛》、《江苏民间工艺作品博览》;展览馆外,有“吴县民间工艺博览(销售)一条街”。数万件民间工艺精品,向人们尽情地展示江苏民间工艺品及其技艺蕴藏的丰厚、博大与精深。

《江苏广场舞蹈、民间鼓乐汇演》、《企业风采》歌咏会等广场文化、社区文化多得不胜枚举。仅一个苏州市,从城区到县(市)到乡镇、街道就组织了300多场次的群众文化活动。走进广场,来到居民小区,在歌舞的海洋中,很难看得清谁是演员,谁又是观众,鼓声琴声中皆是人民心底的欢乐。这样的狂欢,将一直延续到10月中旬艺术节闭幕。

“江苏的群众文化工作一直名列全国前茅,艺术节为我们搭起了展示才艺的舞台,我们愿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。”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慧芬颇感自豪地对记者说。1997年国家为群众文化设立“金星奖”以来,江苏已累计获金奖3个、银奖10个、铜奖7个。江阴市开展的“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”(每个家庭一个书柜、二份报刊杂志、300册图书),迅速在省内推广,使得“家家有好书、户户好学习、人人求知识,个个讲文明”的社会新风尚在江苏城乡蔚然成风。

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的需要。告别物质生产短缺时代以后,解决温饱并向小康社会迈进的中国人,求美、求乐、求知、求技。“人民需要艺术”这六个字永远装在江苏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心中。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要,近10来,江苏大力开展以创建先进文化县乡活动为龙头,沿铁路、公路、海港线实施文化带建设工程,同时开展了取名为“知识工程”的乡镇图书馆建设。以此为抓手,各地趁势而上兴建了一大批与现代生活相适应的文化设施。全省群众文化馆、文化站已达2200多个,建筑总面积由1983年的29.6万平方米增加到120万平方米。全省乡镇图书馆(室)1900个,其中万册图书馆961个,有19个县(市)实现乡乡镇镇建成万册以上图书馆。更为可喜的是,各级党委、政府领导整个观念上的进步。在全省各级领导中达成这样的共识:“没有经济就没有地位,没有文化就没有品位。”群众文化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。

记者曾在江苏南北采访群众文化,感到就像是行进在一条色彩斑斓而又喧闹喜气的文化长河之上,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美景,令人目不暇给。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王慧芬说,我们把群众文化活动的基调定位在“以普及为基础,以提高为目标,以特色为优势”。结合年节、纪念日,以及重大中心工作,举办高品位、上水平、有影响的大型活动或系列文化活动。全省各文化馆(站)每年平均举办大中型文化活动30多项,举办的各种艺术培训班不少于16次。活跃在全省城乡的文学、戏剧、音乐、美术、摄影等业余文艺团队就有1万多支。

人民需要艺术。进入小康社会的人们,对文化寄予更多的期望,因为那是他们作为人的尊严所在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